他通过著作与自身公共影响力,传播“中医不科学”的标签,强化了公众对中医的负面刻板印象,导致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。
1949年后,他任上海医务工作者委员会委员、然后又任卫生部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,参加编写第一版的《华夏药典》,汪企张对药典中的中药提出了定性定量检测要求,要求科学化国际化,要求中药废除性味归经理论,强调化学成分标准化,否定经典方剂理论价值,要求编委中减少中医从业者。
所谓科学化,就是中药名字不能叫中药名字,如当归按照他的意思就该叫angelicasinensis提取物。
而且要求化学药与中药混编,不单列“中药“章节他这种编排方式暗含歹毒的思维,与废止派试图剥离中医理论的倾向契合。
不过解放前他干的事儿,已经出名了,所以最终他这些手段都没能得逞。
第一版药典在1953年成书,直接否定汪企张废除中医理论的核心主张。
在1954年,余云岫去世几个月后,1955年中,他紧随其后离世。
不过他这些主张也不是完全没影响,台湾那边1955年的《中华药典》就完全删除中药性味功效描述。
另外在余云岫的灭医行动失败后,在他的帮助下,他们开始在高校推动中西医合并的行动,培养出来了不少信奉他们思想的人。
并在其帮助下,这些学生成功的进入了中高层。
这个顾明远的父亲,如果是汪企张的学生,那么按照年龄来推断,很大概率是接汪企张班的那批人,也就是目前还在推动中西医合并的顶梁柱之一。
作为汪企张的直系学生,属于继承其思想的一批人,肯定是致力于推动“中西医合并”的,主张将中医理论“科学化”,实则以西医框架解构中医核心辨证体系,本质上延续了废止派的理念。
“他爸什么来头?”方言对着陈科冀问道。
陈科冀问道:
“顾威听过没?”
“没听过。”方言摇摇头。
陈科冀说道:
“你没听过也正常,这个人现在名气不大,之前他在医学教育界,名气可不小。”
方言一皱眉,他是真没听过。
只听到陈科冀说道:
“他是汪企张直系学生,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汪企张任教的江苏医学专门学校。”
“1952年担任卫生部中西医结合政策顾问,中医科学化改革小组副组长,参与制定了1952年的《中医师考核条例》,1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