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啪啪啪啪……”老胡率先鼓起掌来,招揽了这么多中医师,今天这个中药师让他大开眼界了,这简直就是为产品量身定做的开发专家啊。
方言提出产品要求,他这一会儿的功夫,就给出了解决方案。
简直让老胡惊为天人。
还有比这更快的速度吗?
他这个超前技术储备,一听就是准备了好久的,刚才急救药品研发的适配性,简直就是太高了。
还有他在非洲实战的验证,其非洲经验中发现的植物蜡基质,虽然法国已验证但未商业化,但是他却能快速适配国内产品需求,这体现了他“借力国际资源反哺本土研发”的独特视野,有助力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潜力。
刚才方言果断吸纳曾路泉的举动,比考验他之后再吸纳,虽然时间上没差多久,但是先后顺序一对调,情况就不一样了,这是对曾路泉释放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,那就是方言非常信任他的能力。
现在也确实证明了,方言的眼光确实没有错。
方言这边也发现,曾路泉的“即插即用”能力非常罕见,他可以大幅降低沟通与试错成本,他的技术可直接对接生产线,加速产品上市节奏,为公司创造即时现金流。
说的远一点,曾路泉是兼具技术前瞻性、实战经验与国际视野的稀缺人才。
其技术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市场急需产品,推动公司急救领域建立垄断性优势,同时为中药国际化提供关键支撑,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不可估量。
现在方言更加肯定这人如果不被自己人发掘,那后面肯定要被其他国家的人发掘,到时候就是人家手里的一张王牌了。
而且方言吸纳曾路泉,也释放了个重视尖端人才的信号,指不定还能吸引更多被埋没专家加盟。
就比如说曾路泉也是因为贺普仁先进的秘方研究所,他想试试才过来的。
要是真的再来人,那就真是形成的正向循环了。
见到老胡鼓掌,其他人也纷纷鼓掌,大家都看出来,曾路泉是真的有东西的。
金世元的也松了一口气,看来不用自己帮这个师弟出头了。
该说不说,现在国内能够用上曾路泉的地方其实并不多,他手里的这些东西实在有点太超前了。
好多的药厂根本就不需要他这种创新和超前,能够让他发光发热的地方,其实很少很少。
1978年国内的中药行业基本仍以传统炮制工艺为主,药厂普遍依赖上个版本的《药典》制定的既有标准生产。
对这种明显“超前技术”缺乏消化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