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代,注定是计算机硬件平台群雄逐鹿的年代,个人电脑如此,超级计算机亦是如此。
就宏观层面而言,以前是美国一枝独秀,现在则是苏联、日本等竞争者,纷纷对“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”这一宝座发起冲击。
而微观层面上,各个公司面对面的竞争,要更具体和激烈。
1960年代,ibm在system/360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,但和同期cdc——数据控制公司seymourcray——西摩?克雷所研发的cdc6600、cdc7600比起来,性能仍要逊色三分。
但产品技术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运营上的成功,cdc在随后的产品研发中无法支撑两个方案,于是西摩?克雷离开cdc,创立crayinc.——克雷公司,并于1976年推出cray-1,以250mflops的运算速度,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。
与此同时,随着小型机的蓬勃发展,不少新冒头的后来者陆续进入超级计算机这个领域,唐焕便是其中之一,其带来的行业竞争自然越发激烈。
比如,今年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——400mflops。就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地方出现。
超级计算机强大性能的奥秘主要来源于并行处理,即把复杂的任务细分为可以同时处理的工作,并分配在不同的处理器上。
目前个人电脑所使用的cpu。都属于标量处理器。即同一时间内只处理一条数据。具体表现为singleinstructionsingledata——单指令流单数据流,即sisd。
而早在1970年代,像cray-1这样的超级计算机,其所使用的处理器就属于矢量处理器了,即可以直接操作一维数组,具体表现之一是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——单指令流多数据流,即simd。
按照历史轨迹发展,通用微处理器厂商。如英特尔,会不断给自己的cpu加入risc、并行处理等高端特性,而mmx、sse就是实现simd的具体手段。
但现阶段,两种类型的处理器,在设计上仍然泾渭分明。
使用了易鹏/holder处理器的星展一号,在并行方面,走得更前一些,可以大致形容为,由易鹏/holder处理器、协处理器、内存组成的“节点”堆积而成。
这套方案的显著优点就是制造相对容易,稳定性极佳;缺点也不少。比如软件实现复杂,功耗较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