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料够全,从唐到清,自耀州窑建窑后,凡文献中提及过的釉料一应俱全。
而且全部遵循古法:比如黑土、红土、高龄土……原部采的是原土,之后研磨、磁吸、过滤。
大致扫了一遍,林思成戴上手套:
“茶叶末釉本为唐代时黑釉瓷过火(温度过高)的窑变瓷。两宋时大量烧造,但因技术不成熟,釉质粗糙、呈色不匀,所以多为民间用瓷。陆游所指的:极粗朴不佳,唯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……指的就是这一种。”
“直到明中期时御器厂开始仿烧,质量显者提高。之后到清代,景德镇官窑已能使炉温衡定于1300度以上之后,茶叶末釉的品质才达到顶峰……特别是雍正、乾隆两代,一度成为宫廷御器,称其为‘秘釉’……”
“清代《陶雅》载:茶叶末黄杂绿色,以滋润,鲜明,活泼,三者为贵矣……娇娆而不俗,艳于花,美如玉,范为瓶,最养目……”
边说边干,林思成拿起料斗,又揭开了球磨机盖。
刘东猛使眼色,两个雕胚师秒懂,忙跑了过来:“林老师,不敢辛苦你,我来……”
“你们要来?”林思成笑了笑,往后一退:“好,你们来!”
其中一个接过斗,又拿起铲,另一个又搬来了电子秤,然后,静静的看着林思成。
林思成似笑非笑:“两位老师继续!”
两个雕胚师彻底怔住:不是……你让我们继续什么,应该是你继续。
你不讲配方,我们怎么配料?
林思成:呵呵……想要配方,你想什么呢?
远远的看了刘东一眼,两个雕胚师讪讪一笑:“林老师你要自己配?但料都挺重,你要用哪个,我们帮你搬过来?”
林思成笑笑:“不用!”
釉料台很大,釉料准备的也极多,每种都是用缸盛。
林思成就拎了只桶和铲,直直的走了过去。
都不用刘东再使眼色,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瞪圆眼睛。有人甚至拿起了纸和笔:釉料配比,哪怕错一个百分点,烧出来的呈色都会天差地别。
所以肯定要称,肯定要精确到克以内。只要记住具体的重量,就等于标准的配方。
但随即,一群人愣住:铲了几斗黑土,林思成并没有上秤,而是又往里铲了几铲红土。
不是……你都不带称一下的吗?
王虹没忍住,往前一步:“林老师,是不是称一下重,能更精确一些?”
“不用!”林思成头都不回,又铲其它配料,“反正是试一试,试错了也没关系